在中国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腹地,新疆阿克陶县以西,一片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的苦寒之地——西昆仑郎库里一带,这里是与塔吉克斯坦接壤的边境线,是年平均气温仅0.7℃、冬季长达7个月的生命禁区,更是孕育着金、锰、铜等矿产资源的希望之地。在这里,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西昆仑郎库里一带1:5万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正悄然进行着一场矿产资源探索的科学远征。
郎库里一带是西昆仑玛尔坎苏-木吉锰金矿大型资源基地和塔什库尔干铁矿资源基地的接续区域,此次启动的1:5万地球化学调查项目,其工作任务正是精准定位深埋于雪山之下的矿藏线索,绘制关键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“藏宝图”,并最终圈定高潜力找矿靶区,为后续资源开发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石。
面对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,为了保障项目的顺利推进,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组建了一支层次合理、结构科学、年轻朝气的项目团队,涵盖地质矿产、地球化学等专业领域。其中正高级工程师1人,工程师5人,专职技能人员职工9人。
自项目启动以来,项目成员们便面临着诸多超乎想象的困难。首当其冲的有高原“幽灵”的侵袭:高原反应是大家不得不面对的“劲敌”。工作区海拔直逼5300米,稀薄的氧气使每一次呼吸都成为负重,部分成员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,头痛欲裂、呼吸困难、心跳加快。但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,稍作休息后便又投入到工作中。为了缓解高原反应,队员们大多都要服用抗高原反应的药物,晚上休息时枕边也常备一罐氧气瓶以备不时之需。还有魔鬼气候的围剿:郎库里天气多变,刚刚还是晴空万里,转眼间可能就狂风大作、暴雨倾盆、暴雪肆虐,野外采样工作变得异常艰难,团队成员们常常需要在狂风中紧紧抱住采样设备,防止被大风卷走。当穿着御寒的厚衣服每次被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浸湿时,大家坚毅的脸上总能洋溢出笑容。当然回到营地后一片特效感冒药是必不可少的,毕竟没有人想提前退出战斗。更有“天路”绝境的阻隔:交通的不便更是让项目推进困难重重。工作区道路稀少,大部分地方车辆无法通行,队员们只能背着沉重的装备和样品,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前行。从驻地到工作地点,往往需要花费数小时甚至大半天的时间。加之项目工作区远离城镇,物资运输时间长,使得生活保障难度大。
在郎库里的每一天,都是意志与忠诚的试炼场。
深夜里板房透出微弱的灯光,板房外已传来风雪加剧的呼啸。项目负责人杨生飞裹着军大衣,对着地图研究着布设点位,设计着第二天的采样路线。这位41岁的地球化学正高级工程师,眉宇间刻着昆仑风霜的痕迹。屏幕蓝光映射出他与妻子儿女视频时的温柔眉眼。“爸爸,雪山上有宝石吗?”女儿的童言让他嘴角微扬,却郑重展示样品袋:“我们在收集大地的密码。”视频挂断后,他在工作日志标注:“明日优化B7线布点方案”——这位地球化学专家深知,此刻埋首设计的采样网络,正是未来找矿靶区的生命线。
“C3区域采样网格需要加密!”晨会上项目副负责人张彦平指着航拍图建议,“该区域冰川融水网络复杂,直接关系矿化信息捕捉的完整性。”他专门带队踏勘,示范作业规范。当队员在陡峭处采样受阻时,他现场演示:“沉积物取样不是挖土,要像地质医生做活检——精准、完整、有代表性。”
化探组长商连南的身影在狂风中如标枪般挺立。这位转战多个高原项目的“老高原”,正严格核查GPS坐标点与样袋编号的对应关系。“采样点位与设计点位偏差过大时必须重采,”他嘶哑的声音在风中斩钉截铁,“数据质量就是项目生命。”连续三个月的高强度作业,身体也时常感到不舒服,但他每天依然坚持上山作业,收工时,仍逐袋检查样品质量。当发现某样品存在瑕疵,立即带领组员返工重采。“咱们采的这些土样,将来都是绘制矿产资源蓝图的像素点,”他喘着粗气,白气在唇边凝成霜,“一个像素出问题,整幅图就可能失真。国家要靠这些数据做决策,咱们马虎不得。”
夜晚,当最后一个采样小组在暮色中抵达营地,郎库里再次被风雪笼罩。简易的板房内,灯光映照着地质图上的标记日益密集——那不仅是冰冷的坐标,更是一群地质人在“世界屋脊”上写下的忠诚。他们用脚步丈量昆仑的雄伟与神秘,用科技透视大地的馈赠,用超越极限的坚守,在祖国最西端的冰峰雪谷间,诠释着地质报国最深刻的内涵。
在项目团队的共同努力下,现已完成了总工程量的60%。成员们成功采集水系沉积物样品1600余件,包括重点工作区的样品600余件,这些样品为后续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。通过对部分样品的初步分析,已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,为寻找潜在的矿产资源奠定了基础。
冰封的昆仑山正在苏醒,而唤醒它的,正是这群无惧风雪的寻宝人。他们采集的不仅是水系沉积物与岩石样品,更是边疆稳定与祖国繁荣昌盛的基石。